地貧藥物及治療的發展
四十年來致力於地中海貧血的防治
– 我們的成就與挑戰
預防重型地中海貧血
雖然在香港地貧基因攜帶者的比例十分高(每八個有一個),但產前篩查等預防措施大大減低了重型地貧嬰兒的出生率。 基因攜帶者篩查通常是檢查平均紅血球體積(MCV)。 假如MCV低於正常水準,就會進行血液檢驗(血紅素成份分析),最後再進行分子檢驗以決定受檢者是否地貧基因攜帶者。
本地數據顯示以MCV <80 fL 或 MCH <27 pg作為篩查地貧的指標,來檢測所有東南亞缺失型alpha地貧基因攜帶者及 最常見的各種beta地貧基因的攜帶者。 此指標亦可檢測到兩種較少見的攜帶者狀況,分別是1) 復合雜合的東南亞缺失型alpha地貧與三重的alpha珠蛋白基因;及2)東南亞缺失型alpha地貧與Beta地貧同時攜帶者。 但該指標不能檢測到的情況是:1)約50%的血紅蛋白E 疾病攜帶者;2)約50%的單alpha珠蛋白基因缺失及非缺失型alpha珠蛋白基因變異攜帶者;3)罕見的隱性beta地貧基因攜帶者。
地貧篩查大多會在懷孕婦女產前檢查時進行。 假如女方確認為地貧基因攜帶者,男方就會接受篩查。 夫婦如在婚前或孕前做過篩查,就可事先得知更多資訊。 如果夫妻雙方均為地貧基因攜帶者,胎兒就有可能遺傳到父母的基因而成為重型地貧患者。 胎兒的狀況可透過羊膜穿刺術或絨毛取樣術(CVS),以提取胎兒的組織及細胞作檢測以作確認。 首次以羊膜穿刺術檢測alpha地貧胎兒是1983年, 而檢測beta地貧胎兒是1985年。 第一次以CVS檢測alpha地貧胎兒是在1987年, 而檢測beta地貧胎兒是1989年。 近年此程式已成為標準預防措施的一部分,另一個新的非侵入性方法則是利用母親血液中的胎兒基因作檢測。 不過依然有些夫婦在得知胎兒地貧的情況后,仍然選擇誕下胎兒。 一些患上重型alpha地貧的嬰兒在胎兒時期已經開始接受宮內輸血,以減低重型地貧帶來的風險。
醫生會將產前診斷結果與夫婦分析,讓他們知情並決定。 因此基因型與表型的相關性研究在臨床上也跟此情況有關係。 beta地貧基因變異性質是決定此疾病嚴重程度的關鍵因素。 beta地貧變異可分為Beta – 0(嚴重且沒有Beta珠蛋白鏈產生)及Beta-plus(較不嚴重且有多餘beta珠蛋白鏈產生)。 本地數據顯示有同型的Beta-0/beta-0地貧基因的病人大多表型為重型Beta地貧,亦有少數例外。 而有複合雜合beta-0/beta-plus地貧基因組合者則有一定程度的表型異質性,約三分二的病人可能為重型beta地貧,而剩餘的三分一病人可能為中型beta地貧。 因為Beta-0/beta-plus地貧基因型沒有一些緩解因素,所以未能用作推斷病人為中型beta地貧。 除此之外,有同型beta-plus/beta-plus地貧基因的病人則會推斷為中型beta地貧。
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以alpha地貧基因改善Beta珠蛋白鏈不平衡的效果。 例如有本地數據指出東南亞缺失型alpha地貧能減輕Beta-0/beta-plus地貧的臨床表型,但對Beta-0/beta-0地貧無效。 最後,如同時遺傳到能提升gamma鏈總量的基因因素,也能減輕病人表型。 地貧基因型遺傳因素的信息對於臨床推斷疾病嚴重程度十分重要,亦對產前診斷及治療十分重要。